| 网站首页| |招标公告| |采购公告| |资讯中心| |采购机构| |项目中心| |供应商库| |会员中心| |招标助手| |专家库 |
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-广告
信息搜索

国开行成碧水源第三大股东 加速扩张水务PPP

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(www.chinabidding.org.cn) 第【1990】号 发布时间:2015年08月28日

所在地区: 国内
所属行业: 其它
项目内容:
 国开行成碧水源第三大股东 加速扩张水务PPP
2015-08-27
   8月14日,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,募集资金62.31亿元,其中国家开发银行旗下子公司国开创新资本有限责任公司以54.34亿元占有碧水源10.48%的股份,成为碧水源第三大股东。

  此举是国开行第一次股权投资水务行业,作为国家唯一的开发性金融机构,国开行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开发资金,在中国城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。碧水源是一家以膜技术为主导的水处理上市公司,其2015年上半年业绩显示,碧水源营业收入10亿余元,同比增长5.99%,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.53亿余元,同比增长12.78%。

  碧水源在公告中指出,募集资金的其中50亿元将用于4个项目类型,BT、BOT、BTOT、PPP的14个水处理项目。

  国开行的入股为碧水源带来资金、市场和推广其膜技术的机遇。据悉,在今后的市场开拓中,碧水源将主要采用灵活的PPP模式,而这一模式也是国开行的重点支持方向。

  国开行带来的资源

  受益于此次公开发行,碧水源的资金实力将明显增强。碧水源副总裁、董秘何愿平透露,“包括此次融资在内,碧水源目前有600亿-700亿元的资金实力来承接项目。”

  实际上,抛开募集的60余亿元外,背靠国开行,碧水源将获得长期资金来源,这对于重资产的水务处理行业来说至关重要。

  “碧水源所处的基础行业如果没有长期的资金很难发展,商业银行很少提供资金,大多都是1年期,3年期的都很少。”何愿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“而国开行则是一个很好的融资来源,一个是量大,且国开行的属性使得其贷款时限可以非常长,最长可以到28年,这是很多资金没法比的。”

  据悉,国开行占据国内银行贷款60%以上,污水处理、供水、供气等诸多基础设施占比较大。

  而国开行与碧水源的合作也将是长期性的。“国开行一直跟我们说希望(双方)是一个长期的合作,希望后面的规模还能更大,希望将来在碧水源的股份越来越大。”何愿平称,“国开行后期会派人进入我们的董事会,担任我们的副董事长。”

  更为重要的是,在资金支持背后,国开行或将为碧水源带来广泛分布于各地的项目。

  何愿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:“国开行是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支撑力量,其在全国各地拥有项目。未来,碧水源在环保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将拥有话语权,有助于公司凭借综合实力迅速抢占市场资源,提升市场份额以及市场影响力。”

  此前,碧水源的市场虽包括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云南、江苏、内蒙古、湖北、湖南、新疆、山东、广东、山西、陕西、吉林等多省市,但北京地区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比例高达1/3,碧水源8月19日披露的半年报显示,2015年上半年碧水源在北京地区的收入为3.8亿多元,其他省市的收入总和为7.6亿多元。

  为扩展其他省市市场,在国开行入股后,按照碧水源的计划,其将与国开行在全国各省市联合设立基金。另外,国开行还为碧水源提供了200亿元的授信,何愿平称之为“投贷联动”。

  在带来资金和市场之余,碧水源希望借此提高其膜技术的市场占有率。截至目前,膜技术在中国水处理行业中的应用比例不超过8%。何愿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:“国开行的战略投资除带来资金、项目等优势外,碧水源的膜技术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。”

  与传统的水处理技术相比,经膜技术处理后的水质更高,但吨水投资成本也会略高,不过其成本也随着技术进步和推广使用而快速下降。

  碧水源提供的数据显示,通过其最新的DF+MBR双膜技术,能实现成本不超过3元/吨的净水。

  “如果把从污水整个做下来到能饮用不超过3元/吨,将是非常有利于国家的事情。包括滇池的治理,内蒙古、新疆都在用这个技术,虽然是去年推出来的,已经有了示范,如果真的成功了,会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。”何愿平表示,“‘水十条’出来后,各地都在细化方案,对于水处理,国家从无到有,以后将是从有到好,强调品质提高和对水体的改善,而碧水源就是要解决水污染、水资源短缺、用水安全的问题。”

  重点发力PPP模式

  在未来的市场开拓中,碧水源将以PPP模式为主。事实上,PPP模式既是碧水源的主导方式,也是国开行的重要支持方向。

  今年3月,国家发改委和国开行联合发布通知,要求推进建立 PPP项目资金保障机制。“将来PPP的项目主要是由国开行来提供支持,基本上很多项目都在地方国开行的手里面。”何愿平说。

  而作为重资产行业的水处理也面临着政府投资难以满足需求的现状。据预测,截至2013年底,中国污水处理量为445亿吨,供水量641亿吨,到2018年,这两个数字将攀升至674亿吨和724亿吨,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8.7%和2.4%,仅凭地方政府的投资难以满足水务建设的巨大需求。

  早在2007年,针对环保领域政府控制市场,行业垄断、民营企业创新技术推动困难的现象,碧水源即提出走“公私合营”的发展模式。

  2011年,碧水源与云南城投(6.61, -0.73, -9.95%)旗下的云南省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采用PPP混合所有制模式,成立云南水务投资有限公司(简称“云南水务”),仅用3年左右时间,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,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,并创造了PPP最短上市的奇迹。发展至今,云南水务在云南省的供排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,并将业务拓展至新疆、山东、江苏及贵州等省区,在全国拥有92个水务项目。

  碧水源将云南水务发展的模式称为“云水模式”,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介绍:“‘云水模式’的原则有两条,其一是优势互补,成倍放大:政府优势在于市场资源控制、社会信赖度较高,而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机制创新、技术创新、资本高效,同时消除竞争,因为在业务取向方面,政府关注建设,而碧水源关注创新技术系统推广应用,不在一个竞争位上。其二是实现合作双赢,让政府多赢一点:政府赢在主导和监管(占股51%),赢在GDP、赢在就业、赢在税收,碧水源(占股49%)赢在运营管理合资企业,赢在创新技术有了用武之地,在全国可以形成星火燎原。”

  这一模式有利于民营企业打破地方的基础设施垄断格局,提高行业的效益和盈利能力和技术水平。截至目前,碧水源以PPP模式成立的合资公司超过30家,处理能力达到每天1000万吨,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份,服务人口超过6000万,合同金额超过100亿元。

  碧水源称其PPP模式更加灵活,实际上,上述30多家合资公司虽概括称为PPP模式,但碧水源均会根据合作方的需求设置不同方式。

  以武汉市场推展为例,2013年,碧水源以增发方式入股武汉控股,成为其第二大股东,共同拓展武汉地区乃至华中地区的污水处理市场;2014年7月,碧水源与武汉控股又组建了合资公司,合作一年来武汉控股市值提升了一倍以上。

  在公司获得市场的同时,碧水源也实现了管理人员的“增值”。

  何愿平介绍,“碧水源在开拓地方市场时,大多以成立子公司的形式与当地国有企业建立合资公司,合资公司中既有碧水源的股份,其管理人员又以自然人身份持股,待合资公司上市时,不仅实现了碧水源的‘连续上市’,同时,也实现了高管人员的个人价值提升和财富增值,这一模式为碧水源公司及其管理人员提供了持续前进的动力。”

  最新数据显示,在2015年1-6月份中标的超过20个项目中,其中PPP模式中标或签约项目8个,投资金额达到68.2亿元,覆盖新疆、浙江、苏州、辽宁、河南、广东等地区,包括河南南阳、新疆沙湾、江苏丰县、宁波象保、大连旅顺口、浙江诸暨、广东汕头。

  此外,5月15日,碧水源与温州市签订合作意向协议,拟未来3到5年投资500亿元助推温州“五水共治”。

  根据协议,碧水源将对温州市“五水共治”环境治理项目进行投资建设,包括污水处理高标准排放、农村供水和污水处理、城区集中式自来水深度处理、家用净水器开发与推广、河道整治及水环境质量改善、雨水收集与再利用、污泥集中处置与资源化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。同时,碧水源计划未来2年内在温州投资建立膜生产基地和技术研发机构,进而逐步辐射到整个浙江及周边省市,强化其在长三角区域的市场份额。

    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附件下载: 附件下载
备注: 有意向的供应商可上网注册成为企业会员(会员在线浏览所有采购招标文件),进行预览招标文件。
详情咨询电话: 010-68282024 63486848 83684022 (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) 供应商邮箱:zfcgzb@gov-cg.org.cn
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(www.chinabidding.org.cn)

[打印本页][关闭窗口]



相关项目:
项目中标额快速增长 下半年基建投资有望再发力2025/8/15
项目建设提速提质 制造业投资增势强劲2025/8/8
财政部、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1.5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 重点支持浙江、福建和西藏等6省(区、市)做好防汛防台及地质灾害救灾工作 2025/7/10
2025年6月暨上半年中企海外签约项目统计2025/7/7
今年8000亿元“两重”建设项目清单全部下达完毕2025/7/4


| 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展会推荐 | 网站导航 | 友情链接 | 自助友情链接 | 机构文件 | 汇款帐号 | 网站律师 | 联系我们 |
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©2000-2025 本站网络实名/中文域名:"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.中文网 政府采购网.中文网 招标网.中文网"
本网站域名:www.chinabidding.org.cn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京ICP备2021005469  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260
技术支持:北京中政发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政府采购信息服务:政采标讯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网站管理:政府采购招标中心 联系电话:010-68282024 83684022 传真:010-83684022 更多联系电话...
标讯接收邮箱:service@gov-cg.org.cn 供应商邮箱:zfcgzb@gov-cg.org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