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决策部署,大连监管局紧紧围绕部党组“加强、聚焦、优化”工作方针,坚持以“政治引领、精准监管、质效提升”为主线,全面扎实推进部门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工作,构建科学监管体系、强化监管能力,切实保障财政资金安全、规范、高效使用。
一、强化组织引领,压实监管责任
一是发挥党组核心作用,引领监管方向。局党组将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,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监管工作推进情况,结合属地中央预算单位实际,围绕过紧日子要求精准定位监管重点和方向,确保中央政策在预算执行监督中落实落地落细。
二是健全责任传导机制,推动任务落地。建立“党组统一领导、处室具体抓、经办分工负责”的三级责任体系,将监管任务分解到处室、逐项落实到人,形成“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”的工作格局,确保监管责任无死角、全覆盖。
三是深化政策学习成效,提升工作效能。围绕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工作要求,组织开展政策法规和案例学习,让干部准确把握政策要求,熟悉常见问题适用政策依据和口径标准,确保预算执行监督工作成效。
二、夯实工作基础,提升监管能力
一是规范资料报送,夯实数据根基。为强化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工作力度,制定并印发有关工作办法,要求属地中央预算单位按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预决算批复等资料,对各单位报送数据进行系统梳理,建立监管基础数据库,分析各项支出与预算的对应关系,有力提升监管工作的精准性、针对性、有效性。
二是注重实战练兵,提高业务水平。日常监管中,实行“老带新”结对培养模式,通过线上筛选、现场核查、案例讲解等方式,提高干部实操能力。搜集整理历年工作中发现的典型违规案例,形成“案例库”,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案例分析及学习研讨,为日常监管工作注入专业动能。
三是深化内控评估,筑牢监管防线。结合财政部统一部署的内部控制报告编报情况核查分析工作,聚焦预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,将预算单位内控评估融入常态化监督体系。对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,重点检查预算单位在职责分工、审批流程、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,排查内控环节存在的漏洞与薄弱点,及时督促相关单位完善内控制度、优化管理流程,推动建立健全覆盖预算编制、执行、监督全流程的内控机制。
三、聚焦关键环节,构建监管体系
一是事前把好源头关,夯实预算审核基础。建立覆盖预算编制合规性审查机制,重点审核申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导向,剔除不符合政策导向的申报项目。同时,注重审查资金需求合理性,核减非必要非急需预算资金,从源头杜绝低效无效支出。
二是事中筑牢监控关,强化常态监督力度。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,设置资金支付进度、经济分类科目等监控指标。针对监测发现的疑点线索及时作出人工预警,组织开展实地抽查,通过查阅资料、核对台账、访谈沟通等方式,严查无预算支出、无依据发放津贴补贴等行为。
三是事后守好整改关,完善闭环管理机制。对核查发现的问题实行“清单式管理”,形成“发现问题—限期整改—复核查验”的全流程闭环管理。向预算单位下达整改函,明确整改时限和标准,针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,开展“一对一”专项督导,形成“整改—提升—规范”的良性循环,推动预算单位合规使用财政资金,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明显提升。
下一步,大连监管局将持续聚焦主责主业,不断优化监管模式,加强与属地其他监管部门的协作联动,构建协同监管格局,为全面规范属地中央预算单位资金管理使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。
